又有上市公司出手!投入1000万元作为婚育福利金,鼓励生育从何处发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近年来,公司不仅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陆续落地,出手更有知名企业纷纷推出支持员工婚育的投入福利方案。
近日,婚育何处名创优品集团首次投入1000万人民币作为司龄满一年的正式在职员工的婚育支持计划资金。记者获得的《名创优品集团婚育支持计划方案》显示,其婚育支持计划内容主要可分为结婚福利和生育福利两大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关心员工婚育的上市公司并非只有名创优品,此前已有多家公司发布有关员工婚育的福利举措,涉及生育津贴、假期等多方面。
“公司愿意补贴员工生育有多方面的因素。招工难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当前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为了留住优秀员工,会通过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补贴生育正是这样一种福利,它体现了公司对员工个人生活的关心,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企业文化。”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真金白银”补贴生育
据了解,名创优品的结婚福利是员工在职期间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以家庭为单位享受一份结婚礼金10000元,同时,公司每年“七夕节”将为该年度在公司任职期间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员工举办集体婚礼。
而生育福利,将在企业内部奖励生育,在职员工生育第一胎获奖1万元,第二胎能获奖2万元,第三胎获得3万元(每增加一胎增加1万元,上不封顶)。且男职工在申请生育福利时需通过公司在线学习平台的产后护理、育儿亲子等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
值得一提的是,“真金白银”补贴员工生育似乎已成为大多公司的选择。
此前,携程集团、“环卫第一股”侨银股份、农牧业上市公司大北农、互联网企业快手、福建侨龙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均发布了金额不等的生育奖励政策。
“企业多选择直接真金白银鼓励生育,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且有效。金钱奖励能够迅速解决员工在生育过程中的经济困扰,提高员工的生育意愿。然而,除了发钱之外,企业还可以采取其他举措来鼓励生育。例如,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允许员工在生育和育儿期间调整工作时间和地点;设立专门的育儿假,让员工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提供育儿知识培训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育儿挑战等。”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广州正念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权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司提供生育补贴是一项非常积极的福利政策,不仅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还反映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家庭价值的重视。这种做法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同时也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积极的企业文化。金钱奖励虽然是直接有效的激励手段,但企业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支持员工的家庭生活,比如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亲子友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增加带薪产假等措施。
共建生育友好社会
事实上,提升生育意愿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而多家上市公司近年来纷纷拿出真金白银鼓励员工生育,正是对各地相继出台各种鼓励生育奖励政策的积极响应。
自2022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于2022年8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后,包括哈尔滨、济南、深圳等二十余个地区推出了育儿补贴相关规定。
尽管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各地方的生育支持政策相继落地,但面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支持生育举措仍需继续发力。
2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于2021年印发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在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以及文化引导等方面积极推动完善生育支持措施。
“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协调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跟踪研判人口形势,加强政策储备,强化工作督导调度,确保任务落实。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增加托位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托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宣传中央关于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取得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主流导向,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杨金瑞介绍道。
对于生育支持措施的发力点,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生育支持政策应当推动三个转变。首先,要转变到支持适婚人群结婚上来,没有婚姻,哪来生育?生育是在婚姻家庭中实现的。这是第一个前提;其次,要转变到支持一孩生育上来。一孩是二孩、多孩的前提条件,只要该生一孩的都生了,生育率就自然地得到了回升。如果说三孩生育属于锦上添花,支持一孩生育则是雪中送炭;另外,要转变到友好环境建设上来,比如提升家长的孩子安全感,降低对孩子成长发育的焦虑感,增强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归属感。”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相关文章: